从资不抵债到国资抢购:零跑汽车估值暴涨的资本逻辑
**一家曾经年亏87亿的新势力车企,为何能在两年内吸引国际巨头和央企轮番入股?**当中国一汽拟收购零跑汽车10%股权的消息传出,资本市场用涨停板作出回应——这已是零跑继去年获得Stellantis集团15亿欧元投资后,第二次因战略入股引发股价异动。从资不抵债到国资抢购,零跑估值三级跳的背后,藏着新能源行业最残酷的生存法则与最精妙的资本博弈。
生死转折:从87亿亏损到Stellantis输血
2022年港股上市前,零跑汽车资产负债率高达191%,全年净亏损87亿元,几乎被市场判了"死刑"。转机出现在2023年10月,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以15亿欧元(约合116亿人民币)购入零跑20%股权。这笔交易不仅带来救命资金,更成为零跑价值重估的起点:Stellantis的入股直接推高零跑港股发行价,其85亿美元的隐含估值成为后续资本运作的基准线。
国际巨头的背书效应远超资金本身——零跑借此打通欧洲、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渠道,2024年出口量同比激增300%。更关键的是,Stellantis将零跑C10、T03等车型纳入其全球分销体系,这种"技术换市场"的模式为后续国资入场埋下伏笔。
估值三级跳:一汽收购背后的资本算术
按最新交易测算,一汽收购10%股权对应估值约550亿港元(约合510亿人民币),较Stellantis入股时增长50%。这种溢价并非盲目:零跑2025年H1财报显示,其营收达242.5亿元同比增174%,毛利率从1.1%飙升至14.1%,并首次实现净利润3303万元。
对比同业更显价值:哪吒汽车估值长期徘徊在200亿元,蔚来市销率(PS)高达3.2倍,而零跑当前PS仅1.1倍。一汽看中的正是这种"高成长+低估值"组合,尤其当零跑C11增程版月销破万、CTC电池技术专利获批后,其技术变现能力已获验证。
关键变量:技术爆款与规模效应的双重催化
零跑估值重构的核心在于打破"新势力必亏"魔咒。上半年22.2万辆的交付量使其登顶新势力销冠,规模效应直接推动单车成本下降18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输出能力:红旗G117项目已支付2亿元技术许可费,双方联合开发车型将于2025年通过一汽渠道海外销售。
这种"技术授权+联合开发"模式开辟了新盈利路径。零跑LEAP3.0架构可快速适配不同品牌需求,而一汽急需此类模块化平台缩短研发周期——其新能源销量占比仅10.6%,红旗亟需三电系统补课。
国资棋局:一汽的新能源突围战
传统车企的转型焦虑是这桩交易的最大推手。一汽2024年320万辆销量中,新能源占比不足11%,奔腾品牌55%的新能源渗透率主要靠5.79万辆微型车奔腾小马支撑。这种结构性缺陷迫使一汽选择"资本换技术":零跑的全域自研能力(含智能驾驶、电驱系统)与一汽的供应链优势形成完美互补。
行业趋势已然明朗:上汽借智己冲击高端,长安靠华为赋能智能化,而一汽选择控股零跑获取完整技术链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双方已有三款联合开发车型在研,首款产品将主攻欧洲市场。
估值争议与未来挑战
繁华背后隐忧犹存。零跑上半年5亿元政府补贴及3亿元碳积分收入占利润大头,自主造血能力仍待考验。更关键的是协同效应天花板:一汽能否将零跑技术有效导入红旗体系?参考奔腾小马占奔腾销量70%的案例,微型车成功经验难以复制到中高端市场。
当资本市场给理想汽车贴上"盈利标杆"标签时,零跑需要证明其14.1%的毛利率具有持续性。此次国资入场既是背书也是考验——若2025年海外拓展不及预期,当前估值或将面临剧烈回调。这场传统与新兴势力的联姻,终将用销量数字交出答卷。
**从Stellantis到中国一汽,零跑用两年时间完成从"弃子"到"棋子"的蜕变。**当新能源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,技术自研能力才是最好的护城河。这场550亿港元的资本盛宴,最终买单的会是消费者、投资者,还是急于转型的传统巨头?答案藏在下一份财报的毛利率数字里。